BG大游作为食品安全技术领域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和最受欢迎的盛会之一,CBIFS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政府部门、检测机构、食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1000多名专业人士参加,获得了广大客户的高度赞赏与认可。
3月17-18日,CBIFS2023第十五届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将在重庆举办。100多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将集中展出食品安全分析、微生物和快速检测最新产品与解决方案,这里有最前沿的技术、最重磅的发布,最精彩的分享,期待与您相约重庆!
徐学兵教授现任益海嘉里集团首席科学家,丹麦技术大学获化学工程博士,曾任丹麦奥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教授,先后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硕士。徐学兵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脂质科学与技术、酶工程、食品功能学、食品添加剂、食品纳米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能源等,作为合著者发表了近300篇科研论文,其中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总频次达3000余次,编著有教材和著作4部,拥有发明专利57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任多种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会成员,承担30多种国际学术杂志的特约审稿,70余次受邀在国际会议演讲;曾任国际稻米油理事会第一届主席(2013-2014)、国际葵花籽油理事会第一届主席(2015-2019)、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磷脂分会主席(2017-2018),并曾在其它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兼职;现任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2017-)等;他主导负责的多项粮油食品科研课题研究,成功解决多项行业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成果多次被评定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曾获2013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中国粮油学会全国粮油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7年欧洲脂质技术奖;2018年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AOCS)Fellow;2019年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AOCS)“张驷祥奖”;2019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
油是中国人的厨房必备品BG大游,健康油脂尤为重要,而精准适度加工是实现“好油”生产的重要途经,可避免过度加工,更好的保障油品的健康,精准营养是粮油健康食品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2、健康: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化为“健康促进为中心”,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
3、创新:健康营养美味是食品创新的目标,避免过度加工,实现“好油”生产。
4、生物技术与全产业链创新:生物技术可实现健康油脂生产BG大游,通过全产业链降低能耗,并充分利用资源。王满意
王满意,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现任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兼职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理事。
王满意同志主要从事粮油加工技术和功能产品开发相关研究工作。开展了一批如油脂加工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控制BG大游、大宗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相关项目研究。共承担和参与政府课题4项,其中3项为主持研究;承担中粮集团内部重大研究项目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5项;申请专利共计25项,发表文章20篇。
食用油是保障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品。本报告从油料加工的角度,阐述过程中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重点介绍反式脂肪酸BG大游、3-氯丙醇酯的生成原理和控制方案,以及油脂伴随物在加工过程的保留情况,为安全营养型油脂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刘继超,硕士,高级工程师,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大兴区优秀青年人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三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乳品质量安全监控装备研制、乳品有害物快检新技术开发以及乳品安全风险管控等科技创新工作,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已发表核心科技论文39篇(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已参与完成的项目和发表论文荣获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进步奖19项、优秀科技论文奖7项。
生鲜乳是乳制品生产重要原料,其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影响乳制品的安全。奶牛的生活环境、生鲜乳的生产储存以及运输等过程都容易受到危害因素的污染。分析国外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控的现状,寻找我国生鲜乳管控的差异;分析生鲜乳常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研究其变化趋势,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预防控制技术体系,确保源头安全。
喻东威博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生体机能科学(生物工程)专业。2007年10月加入蒙牛集团,并于2015年成为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担任集团质量安全研究部技术专家,兼任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374)委员。任职以来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和著作1部,发明专利12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和主持(技术负责人)国家省市课题10项,参与行标和地标3项。2017年获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引进人才科技贡献奖。在实验室中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前瞻性检测技术研究和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乳品微生物等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和相关标准制定工作。
乳制品作为快消品,保存期通常较短,往往需要相比国家标准更快的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检测放行以及对生产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本汇报对ATP技术在乳制品生产环境监控、清洗效果评估以及产品微生物检测中研究开发的工作进行分享,供专家、同行参考。
主要负责集团产品品质管理,25年以上的品质管理经验,对⻝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险管控有较深的造诣,并对企业⻝品安全文化的建设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食品科学和管理规范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食安风险能够被提早发现,并通过管理规范加以约束。但同时,仍有零星的食安事件被报道,通过分析发现,这类事件的起因大多是因为员工食安意识薄弱。
在管理规范固化的今天,员工意识成为了食安管理最大的变量,如何利用食品安全文化建设来影响员工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值得每个食品企业深思。
洪海军先生是联合利华上海研发中心的微生物专家,负责保障联合利华创新项目微生物安全,具有丰富的食品微生物学和化妆品微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技能。他目前领导微生物团队,支持跨北亚和东南亚的产品设计、执行和供应链的商业创新项目微生物安全评估。他拥有多样化产品开发经验,确保不同产品的微生物设计安全,例如食品原料微生物风险分析,酸化食品,低酸食品,中等水分食品,干/半干燥食品。另外,他与不同的职能团队合作,在卫生设计、产品GMP、HACCP、EMP、微生物事件管理、FSMA等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他和联合利华法规事务团队合作,对外倡导和分享联合利华食品安全技能和专业知识,包括食品行业协会、CDC、FDA和大学。此外,他还是中国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3M亚太的KOL、生物梅里埃中国的KOL、上海海洋大学的邀请讲师、FSPCA PCHF培训课程的领导教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从政府监管到企业生产最重要的话题,而微生物安全,作为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则是重中之重。无论中外,如何确保上市产品的微生物安全一直充满了挑战和风险。联合利华作为一家世界500强,研发和生产了广受消费者好评的的产品,包括调味品、即食汤粥、冰淇淋等。联合利华产品政策第一条强调了确保所有创新项目的产品安全,特别是微生物安全,公司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方法。本课程简要介绍了联合利华如何确保创新项目中的食品微生物安全,阐述了微生物检测和验证在食品微生物安全中的作用,希望对于大家日后的微生物工作有借鉴意义。
葛崇涛博士是玛氏(Mars)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的资深研究经理。 他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期间专注于食品微生物学,并获得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他领导着玛氏(Mars)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的微生物风险管理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灭活。在加入玛氏之前,葛崇涛博士在宝洁公司(P&G)负责微生物新的快检方法的验证和确认,以及为新产品宣称开发所做的口腔微生物组学研究。
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开发的测序平台在便携性、可负担性、实时碱基识别和简易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选择的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以满足工业需求中用于事故分析的有效和高效的沙门氏菌识别。该研究对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用不同测序时间产生的数据对沙门氏菌血清型预测的结果与用Illumina测序得到的数据进性预测的结果全部匹配。这项研究证明了在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进行血清型预测中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和Illumina的精确性是相同的,同时也显示了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事故分析中的应用潜力。
4、本研究致力于探索纳米孔测序技术对于食源性病菌的鉴定以及溯源的适用性,将先进的测序技术拓展到实际的工业生产中。裴晓燕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研究员,伊利集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总监。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在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从事食品安全研究工作。
裴晓燕博士拥有丰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先后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国家优先评估项目等。熟悉食品产业链的监控、标准及评估等工作、以及食品安全领域项目管理及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论著10余本。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如何识别并应对新发风险是每个企业需要关注的。通过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全球食品安全风险识别预警和监测评估体系,可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技术标准体系,切实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安全。
刘振民,教授级高工、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DF中国营养与健康委员会首席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是益生菌、特色奶酪和乳品加工新技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年)、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近年来在Scientific Reports,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编《益生菌》、《干酪科学与技术》等书;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担任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酪课题主持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乳品安全项目首席专家。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当前,我国奶业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乳品质量安全状况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7%以上,在食品行业中保持领先。 乳业产业链长,污染环节多,危害物种类分散等特点,乳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存在于多个环节。通过聚焦乳与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危害风险,深入开展乳制品源头危害识别研究,加强过程控制和快速检测能力,开发低热加工技术,实现高品质巴氏杀菌乳风险因子的全程控制,并形成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1、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当前,我国奶业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3、嗜冷菌是牛乳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之一。其代谢产物肽酶、脂肪酶对乳品品质有负面影响,损害乳品品质。
4、研发的致病菌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抗生素和真菌毒素快速检测试纸条等关键技术,建立了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集成体系。
5、通过全方位的工艺验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内控标准,编制《优倍鲜牛奶(巴氏杀菌乳)》、《光明乳业优质巴氏奶新鲜手册》等一系列高质量标准规范,开发75℃优倍高品质巴氏杀菌乳。李艳蕾
自2005年加入嘉吉,至今已从事粮业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近17年,熟悉了解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嘉吉始终秉承着食品安全作为业务的第一要务,我很荣幸带领我的团队始终践行着这一使命。
污染物识别,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要务之一。没有系统的、充分的污染物识别以及适宜的风险评估机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就如空中楼阁一样,如同虚设,产品的食品安全保障也是无从谈起。多年来,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是各个食品企业尤其关注的领域之一,多数企业都为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体系付诸努力和实践BG大游。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污染物的出现、客户越来越严格的期望、产品工艺的技术挑战、供应端的挑战、运行成本和公司硬件资源的挑战以及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挑战,研发能力挑战等,我们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共筑粮油产品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保护屏障,需要业内同仁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作为粮业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队伍中的一员,我非常荣幸能和业内同仁以及各位专家共同探讨粮油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共筑有效的、可持续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
2、以食品危害分析的7个基础步骤为框架,简述粮油产品可能的通用污染物风险分析的过程。
协办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 重庆市食品工业协会 郑州轻工业大学
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食品生产安全协会 江苏省食品生产安全协会
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 临沂市食品工业协会 北京国实检测技术研究院 重庆强文贸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