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
BG大游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BG大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一百五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逐渐发展为探讨食品加工、贮存、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跨学科领域,在我国甚至全球被广泛认定为重大、甚至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食品安全也不存在零风险。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风险可控。

  食品安全风险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食品安全风险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性风险、化学性风险和物理性风险。

  食品生物性风险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风险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食品生物性风险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按生物的种类,食品生物性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寄生虫风险: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风险。

  食品化学性风险主要是指食用后能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长期大量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能会产生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影响身体发育、影响生育、致癌、致畸、致死等风险。

  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某些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进而产生食品化学性风险。根据食品中化学性风险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化学风险物质主要指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毒素。根据其来源可将其分为5类:真菌毒素、细菌毒素、藻类毒素、植物毒素、动物毒素。前3种自然毒素属于生物毒素,是真菌、细菌或藻类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在食品中可以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食物链迁移富集。后2类是食品中固有的成分,但是对人类和动物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意添加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加入的,主要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膨松剂、营养强化剂等各类食品添加剂,但同时也包括不法商家为达某种目的而向食品中添加的非法添加物质。对于食品添加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使用,应该是没有风险的,但使用不当或超剂量使用,就有可能成为食品中的化学风险。

  食品中外来污染带来的化学物质是非故意添加的,它们是在食品生产(包括饲料作物生产、畜牧养殖与兽药生产)、包装、运输中或环境污染造成的,这类化学物质包括:

  1)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使用农药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风险。当农药超过最大残留限量(MRL)时,将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风险。农药将对人体产生风险,包括致畸、致突变、致癌和对生殖系统影响。

  2)兽药残留。包括兽医治疗用药,饲料添加用药,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促生长激素、性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动物体内造成残留。

  3)环境污染带来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镉、汞、铅、砷、铬等)、有机物(如多环芳香烃、二噁英等)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污染土壤、水域,通过食物链进入植物、畜禽、水产品等体内。

  4)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清洗剂、消毒剂、杀虫剂、灭鼠药、空气清新剂、油漆、润滑剂、颜料、涂料、化学实验室的药品等,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污染食品BG大游。

  5)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化学物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苯并(a)芘(发烟燃料烘烤食物时容易产生),亚硝胺、氯丙醇等。

  6)来自于容器、加工设备、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的有害化学物质,如包装纸上的荧光增白剂等。

  7)高浓度放射性物质。食品加工或食品原料受到放射性污染而导致食品中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工放射性物质。

  物理性风险是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物理性风险的来源包括:原料、水、粉碎设备、加工设备、建筑材料和雇员本身。

  物理风险可能是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不小心加入的,也有可能是故意加入的(人为破坏)。消费者误食了外来的异物,可能引起窒息、伤害或产生其他有害健康的问题。物理风险问题在消费者投诉中是最常见的,因为伤害立即发生或吃后不久发生,并且伤害的来源是比较容易确认的。

  读懂食品标签是了解产品很重要的一步,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内容了解食品属性、特性,可以借助标签选购食品,从而保护自身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快速读懂食品标签可采用以下“六看”法: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出厂时应有品质的日期,过期后产品品质有所下降,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消费者尽量选择距离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并避免购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此外,贮存条件也极为重要,需按照标签标注的条件贮存,假如某食品包装上标明在4~6℃下能储藏5天,如果在室温下存放,很可能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变质了。

  按国家规定,除了要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标注产品名称,为了避免误解,还要使用同一字号及同一字体颜色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如“橙汁饮料”中的“橙汁”、“饮料”都应使用同一字号,而不能把“饮料”标示的很小或灰暗不显眼,使人误解食品的属性。另外,产品名称应细看,例如,橄榄食用调和油不等于橄榄油,前者为调和油,后者才是橄榄油

  由于食品名称可能会具有“迷惑性”,因此,要了解产品的真实属性,就要看食品类别。举例来说,如果饮料包装上注明产品名称“咖啡乳”,要确定其究竟是饮料还是乳制品,可以查看标签上标注的食品类别,如果“食品类别(产品类别/种类)”项标注的是“调味牛奶”或“调味乳”,则说明产品是在牛奶中加了咖啡和糖,属于乳制品,如果标注的是“含乳饮料”,则是添加了咖啡和牛奶的饮料,不属于乳制品。

  食品标签应明确标注产品标准,产品标准中有等级规定的,还应标注质量(品质)等级。我国标准主要分为五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或者经备案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可以是上述五类的任一类。

  产品配料表中的各种成分是按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的(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加入量最大的应当排在第一位,加入量少的排在后面。

  以麦片产品为例,产品的配料表上如果标示“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燕麦和核桃含量比较少;如果配料表标示“燕麦,米粉,蔗糖,麦芽糊精BG大游,核桃……”,则表示该产品燕麦含量最高。

  某些特殊体质的消费者还要特别留意配料表中是否有致敏物质成分:例如小麦、花生、豆类、乳类、坚果等。

  学会看懂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更有利于消费者选择健康的食品。一般的食品营养成分表标注5个基本营养数据,包括食品中所含的能量(热量、卡路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含量占一日营养供应参考值(NRV)的比例。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热量、脂肪、钠含量等指标。举例来说,在购买豆浆粉时,一般是为了获得其中的蛋白质,优先选购蛋白质含量高的产品。对于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在购买一些饼干或蛋糕类食品时,要留意查看其能量和脂肪的数值,,能量和脂肪的值越大,说明在摄入同等数量食品的情况下,这种产品更容易让人长胖。

  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法定标识:获得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其产品标签上印有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志为天蓝色,俗称“蓝帽子”。

  保健食品的功能:国家规定的保健食品27类保健功能有:1、增强免疫力;2、辅助降血脂;3、辅助降血糖;4、抗氧化;5、辅助改善记忆;6、缓解视疲劳;7、促进排铅;8、清咽;9、辅助降血压;10、改善睡眠;11、促进泌乳;12、缓解体力疲劳;13、提高抗氧耐受力;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15、减肥;16、改善生长发育;17、增加骨密度;18、改善营养性贫血;19、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20、祛痤疮;21、祛黄褐斑;22、改善皮肤水份;23、改善皮肤油份;24、调节肠道菌群;25、促进消化;26、通便;27、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凡是超过以上27项保健功能范围的,都属于夸大功能宣传、虚假宣传。

  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主要区别:1、保健食品强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而其他食品强调提供营养成分。2、保健食品具有规定的食用量,而其他食品一般没有食用量的要求。3、保健食品根据其保健功能的不同,具有特定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而普通食品任何人都能吃。4、保健食品的产品形态一般有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粉剂,大多以非传统意义上的食品的形态出现。

  保健食品和药品的主要区别:1、使用目的不同。药品是治疗疾病的物质;保健食品的本质仍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 2、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药品可以有毒副作用。3、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可以注射、涂抹等方法。4、可以使用的原料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2、选购生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尽量到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或者正规的超市、水果连锁店购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餐饮服务要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必须取得营业执照以及餐饮服务许可证,而且两证必须在经营场所显眼处亮证,另外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范围应符合许可证核定的项目,许可证在有效期内。消费者到餐馆用餐,首先要看餐馆吧台或其他显著位置有无悬挂卫生许可证,有证的餐厅才具备相应的开业条件,如果没有取得许可证,则属于违规经营。另外,还要注意餐饮卫生许可证上的许可范围,留意该餐厅所生产的成品是否在许可范围之内。若是许可范围包括“凉菜”、“生食海产品”等,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凉菜”、“生食海产品”等属于高风险食品,较易引起食物中毒,经营“凉菜”、“生食海产品”等的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具备特定的加工操作条件,并在许可证备注栏目中予以注明。

  我国在各地实施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目的是在调动餐饮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餐饮服务监督部门三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国的餐饮食品安全水平。监管部门会根据餐厅的基础设施、环境状况、食品安全情况来评定A、B、C三个等级,这三级别相对应的食品安全信誉度依次递减、风险等级依次增加。

  食品安全等级为A级则表示该餐饮单位风险度最低、安全条件好,食品安全等级为B级则表示该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状况较为放心,而食品安全等级为C级的餐饮单位则是食品安全状况一般的,同时C级单位也是餐饮服务监管机构需要强化监管的单位。综上所述,建议消费者在外出餐厅就餐时尽量选择到风险性较低、食品安全信誉度较高的餐厅就餐。

  为了更加方便地向社会公布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信息,目前大部分省市推行餐饮服务单位监督公示制度,该制度要求监管部门在餐饮服务单位经营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公示标识(笑面、平面、哭面),向消费者动态公布监督检查结果,以便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同时消费者还能通过这个公示版看到该餐饮单位上年的综合等级。因此,为了避免食物中毒、安全就餐,消费者英尽量到“笑面”或“平面”的餐饮单位就餐。

  怎样才能购买到新鲜的好肉呢?质量好的鲜肉应为: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洁白(牛、羊、兔肉或为淡黄色);肌肉外表微干或微湿润,不粘手;指压肌肉后的凹陷立即恢复,具有正常气味,煮肉的汤应透明清澈,油脂团聚于汤的表面,具有香味。

  购买鸡蛋时,如要测量蛋的鲜度,首先可以把它浸在冷水里,如果它平躺在水里,说明十分新鲜;如果它倾斜在水中,那它至少已存放了3~5天了;如果它笔直立在水中,可能已存放10天之久,如果它浮在水面上,这种蛋就有可能变质了。其次我们可以将鸡蛋用灯光照,如果空头很小,蛋内完全透亮,呈橘红色,蛋内无黑点,无红影,那么这样的鸡蛋就是新鲜的。

  选购食用油要从感官、标识和营养价值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买到真正健康、高品质的食用油。

  1)从感官上识别。一看色泽。一般高品质的油颜色浅,低品质的油颜色深。不同品种的油色泽的深浅也略有差异。品质好的豆油为黄色,花生油为淡黄色或浅橙色;菜籽油为黄中稍绿或金黄色;葵花油为浅黄色。二看透明度。食用油的透明度高,水分、杂质少,质地就优良。优质的植物油静置24小时后,应该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BG大游。三看口感。正常的食用油不应有刺激性气味。

  2)从标识上鉴别等级,注意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无厂名、厂址、联系方式、产品标准的预包装食品千万不要购买。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标签来辨别食用油的等级,等级越高,精炼程度就越高。

  低温保存可以抑制生物的繁殖,减缓食物的腐坏速度,但并不能杀死微生物。在低温储存时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一般来说,温度越低,保存的时间就越长久。

  食物经过高温处理,可以杀灭大部分的细菌和酶类。如果以密闭、真空、迅速冷却处理,可以有效延缓食物的腐坏变质,延长保存时间。例如,我们常喝的袋装纯牛奶、罐头、巴氏牛奶等。

  脱水干燥就是把食物中的水分降到一定限度以下,微生物就不容易生长繁殖,酶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家庭中常用的脱水方法是日晒、阴干、加热蒸发或冰冻干燥,等等。值得提醒的一点是,日晒的方法虽然最简单,但是损失的维生素也最多。

  这名字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但是其实大多数人都用过这种方法。例如用盐或糖腌渍食物。盐的浓度在8%-10%的时候,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繁殖,但不能完全杀灭。要杀灭微生物的线%;糖渍食品的糖浓度应控制在60%-65%,才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大多数细菌不能在pH值为4.5以下的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可以利用提高氢离子浓度的方法进行防腐。醋渍就是向食物中加入食醋,这类方法常用于蔬果中,比如酸黄瓜、酸菜、酸笋等。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存储食物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或者随意把各种食物一股脑的塞进冰箱里,就很容易造成食物之间的细菌交叉滋生,导致食物变质,那么,有什么好的小窍门能够让我们避免上面的状况呢?赶紧跟着把下面六个小技巧掌握起来吧!

  一般来说,多数水果都具有较好的耐低温性,适合在0℃~4℃下冷藏,例如苹果和梨。可是也有例外,比如某些南方水果不耐冷藏,像香蕉、芒果、菠萝蜜、黄皮等湿热性质的水果最佳储藏温度是10℃~12℃,这类水果在常温状态下储存即可(就是不要放进冰箱啦!)

  有些小伙伴的冰箱里的肉和鱼,在冷冻室放了几个月了都没有利用,觉得反正是低温状态储存,按道理放多久都行的!其实不然,食品化学研究证明,零下几度的时候,食物中仍然在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风味的损失和维生素的损失。更麻烦的是,无论温度多低,脂肪都会和氧气发生反应而产生氧化效果,让食物的风味变坏,破坏了肉类跟海鲜原本的鲜美味道。

  3、罐头食品的储存罐头食品,是经过高温灭菌制成的,可以在室温下保存,其中包括:灭菌盒装牛奶、罐装饮料、罐头肉制品等。可是也有例外,如果是酱料类罐装食品,如芝麻酱、花生酱、黄豆酱等,因为本身富含油脂,比较容易与空气发生作用而形成脂肪氧化,有些也要放入冰箱中保存。

  日常生活中喝到的牛奶,有部分不是采用工艺罐头生产的,在生产时采用巴氏灭菌,巴氏灭菌工艺能较好地保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流失,这类产品只能在4℃下存放。

  通常速冻食品的保质期大多是3个月,但是这个保质期是有前提的:在-18℃下保存,且温度不能有大的波动。然而,从产品到超市,再从超市到我们家里冰箱中,几经转手,温差变化已经波动了数次,都让速冻食品无法达到保存条件。所以,速冻食品的实际保质期达不到3个月,买回来后应该尽快食用。

  6、蔬菜的储存从冰箱温度分布来说,冰箱门温度最高,靠近后壁处最冷;上层较暖,下层较冷。如果把蔬菜放在冷藏室靠内壁处,那么温度过低,容易发生冻伤。蔬菜最好存放在冷藏格中下层稍靠外处。

  不能把瓶装液体饮料放进冷冻室内,以免冻裂包装瓶。这类饮料应该放在冷藏箱内或门档上,以4℃左右温度贮藏。

  食物可以放在单独的器皿里,鲜肉、鲜鱼应做处理后用保鲜袋封存,再放进冰箱里,蔬菜水果应将表层水分晾干,再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生食和熟食应该分开存放,尽量不要混合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食物的干净卫生。我们应当按照食物的存放时间、温度要求,合理地利用冰箱内部的空间。

  当食物还是很热的时候,我们不可以直接放进正在运转的电冰箱内,这样很容易使食物的外部温度低而内部温度高,食物容易变质,降低食物的保鲜效果。

  存放食物不可以过满或者过紧,中间应当适当地留一些间隙,这样的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冰箱内部的冷空气对流可以很好地减轻它的负荷压力,从而达到延长冰箱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冰箱能耗,一举两得。

  有人觉得冰箱既然有强大的保鲜功能,那么食品放进冰箱后,不管储存多长时间,只要不腐败就一样可以食用。这个观点是明显错误的。冰箱的冷藏室温度为4℃~6℃之间,根本不足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而且有可能成为耐寒细菌的繁殖场所;冷冻室的低温条件也会使食物的鲜味与营养成分流失。冰箱的保鲜功能主要体现为:温度降低之后,细菌的生长和化学反应速度会变慢,食品的腐败和劣变过程会得到延迟,但却不会停止。所以储藏在冰箱中的食物,也要不定期的查看保质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食品安全五要素的概念,对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和家庭食物烹饪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是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被各国普遍实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五个要素:

  拿食物前先用肥皂洗手,食物制备过程中也要经常洗手;便后用肥皂洗手;食物制备过程中要清洗台面并保持餐厨用具清洁;防止昆虫、老鼠及其他有害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食物,尤其是蛋类和海产品等要完全煮熟;炖汤炖菜要煮沸,食物中心温度至少应达到70℃;菜肴再次加热要热透;炸、烤和烘制食物时不要过度烹调,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注解:半熟的蛋类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半熟的海产品可能携带副溶血弧菌,都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过度烹调会产生苯并芘和亚硝胺,这两种是有致癌风险的有害物质。

  熟食不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两个小时;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热餐在食用前温度应保持在60℃以上;即便在冰箱中食物也不能储存过久。

  注解:生水可能含有寄生虫;新鲜有益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谨慎对待来源不清的生鲜动物肉,不吃野生动物。

  1、饭前便后要洗手。日常生活中,细菌病毒除了经过飞沫传播最常见的就是经粪口传播,而多种寄生虫也通过此途径传播。洗手步骤很关键。

  2、生熟分开。不论在冰箱里面还是砧板上面,生熟分开存放可以避免生鲜食材上微生物污染到熟的食物上。家中常备两个砧板,冰箱里分层分盒放置都是有效且便利的手段。

  3、水果吃前洗干净。水果皮上营养丰富,所以很多人都爱不削皮,但要注意清洗干净,可以大大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大多数有机磷类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碱水浸泡的方法是去除蔬菜水果残留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碱5-10克配制成碱水,将初步冲洗后的果蔬置入碱水中,根据菜量多少配足碱水,浸泡5-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果蔬,重复洗涤3次左右效果更好。

  4、剩饭剩菜要复热后食用。熟的食物存放过程难免会有细菌滋长,复热可以使得细菌失活,但注意隔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略高,不建议长期食用。最好的办法是适量煮食,每顿吃完。

  5、到正规菜市场和超市购买食材,认准有检疫标记的生肉,彻底煮熟后食用,变质肉不能吃。

  6、无证小餐馆厨房不受相关部门监管,难以清楚其卫生环境,外出就餐一定要选择证照齐全的正规餐厅,餐后保留发票收据以保留证据。

  7、不吃生的水产品。感染华支睾吸虫病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长期感染会使肝功能受损,虽然食用生深海鱼类寄生虫风险远小于淡水鱼,但由于餐馆和运输途中的储存不规范,也会导致细菌滋生或者交叉污染,所以未经烹调的水产品还是不吃为妙。

  8、在选购预包装食品时,要注意食品标签,了解食品的配料和营养标签,同时根据自身要求,注意是否含有致敏物质,留意生产日期,在保质期内食用,并且按照标签上储存条件进行存储。

  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都会用到农药。

  有的消费者会认为,农药都是不好的,应该杜绝使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农药的危害与其摄入量有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蔬菜瓜果中的农药残留远低于安全限值。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能减少虫害提高产量,可是使用不当会造成食用者中毒。因食用为洗干净未经清洗或清洗不干净的食材导致农药中毒的新闻还是时有发生,使用者要把握好使用的量和方法,正确合理使用农药,以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同时,蔬菜上市前使用农药的间隔时间是有要求的,更不得在销售前喷洒农药。

  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有益,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农药而拒绝或者少吃蔬菜水果。下面推荐五种减少或去除农残方法。

  1、浸泡水洗法对于叶类蔬菜,先用清水浸泡10分钟,浸泡之后再用清水冲洗2-3遍。

  对于外皮不是很平或者细毛很多的蔬菜瓜果来说,它们比较容易沾染上农药,这时用削皮的方法除去农药会更加有效。

  对于污染稍微严重一些的蔬果,先将表面污染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将5-10克的碱面加入500毫升水中即可配制)15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洗3-5遍。

  蔬果上的农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分解,变得无害,一般应该存放十五天以上。

  对于以上方法都难以处理的蔬果,可以先通过清水冲洗除去表面污染物,再通过加热煮沸2-5分钟除去部分农药,最后再清水冲洗2-3遍。

  究竟怎么吃才能吃得健康呢? 根据我国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十个要点要牢记:

  2、养成进食前洗手的习惯。进食前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4、保持厨房清洁。烹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应用干净的布揩干净。这块揩布的使用不应超过1天,下次使用前应把布在沸水中煮一下。如有条件,不用揩布,而用活水先冲用具,再晾干。

  5、不要让昆虫、兔、鼠和其它动物接触食品。动物通常都带有致病菌的微生物。

  6、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7、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存在卫生质量风险。

  8、尽量不吃剩饭剩菜。剩饭菜里面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如果是放冰箱里过了夜更不宜吃。最好每餐饭菜做适合的量,不要剩也不要浪费。如果实在要吃,也一定要彻底加热后才能吃。

  1、易患消化道疾病。肠胃可能要“造反”。不吃早餐,直到中午才进食,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于是容易造成胃炎、胃溃疡。不吃早餐,可使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物节律发生改变,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发生变化,消化液没有得到食物的中和,就会对空腹的胃肠粘膜产生不良的刺激,引起胃炎的发生,严重者可引起消化性溃疡。

  2、易患胆石症。胆结石患者有90%以上是不吃早餐。不吃早餐或者少吃早餐,空腹时间太长,胆汁分泌就会减少,但是胆固醇含量没变,长时间下去,胆囊内多量胆固醇胆汁就会导致胆结石的出现。

  3、便秘。在三餐定时情况下,人体内会自然产生胃结肠反射现象,简单说就是促进排便;若不吃早餐成习惯,长期可能造成胃结肠反射作用失调,于是产生便秘。

  4、造成低血糖。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营养已消耗殆尽,血糖浓度处于偏低状态,不吃或少吃早餐,不能及时充分补充血糖浓度,上午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影响正常工作。

  5、易患心脑血管病。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因呼吸、排尿等显性或非显性发汗,使水分大量失去,如果不吃早餐或不饮水,可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血小板集聚性增加,微小血栓容易形成,容易堵塞心脑血管而致病,中老年人尤应注意。

  6、引起慢性病。不吃早餐,饿着肚子的开始一天的忙碌,此时身体为了取得动力,会动用甲状腺、副甲状腺、脑下垂体等的腺体去燃烧身体组织,除了可能会造成腺体亢进之外,更会使得体质变酸,久而久之会患上慢性病。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原料质量低劣,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及烹调各环节卫生制度不严,使食物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严重污染;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本身带菌或个人卫生不好 ,造成对食品的污染;混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剂量;烹调不当使原来无毒的物质产生新的毒素。

  1、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其中毒食物多为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和蛋类等;少数是植物性食品,如剩饭,糯米凉糕,面类发酵食品等。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奶及其制品。沙门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主要是食入活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型症状。沙门氏菌在100℃环境下立即死亡,在75℃下5分钟、60℃下15~30分钟、55℃下1小时也可将其杀灭。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常见于剩菜剩饭、米粉、及乳、肉类食品等,中毒者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引起该类食物中毒的食品常因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得到繁殖。蜡样芽孢杆菌较耐热,需100℃下20 分钟才能被杀死。

  海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带菌率很高,是引起此类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种病菌在30℃~37℃、含盐量3%左右的环境中可迅速生长繁殖,但耐热力较弱,加热至55℃ 10分钟、90℃ 1分钟即可杀灭,0℃~2℃经24~48小时也可死亡。

  神志清楚且能合作者,让患者饮温水300 ~500 毫升,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筷子刺激咽后壁或舌根诱发呕吐。反复进行 ,直至胃内容物完全呕出为止。

  如果病人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时间已超过2 ~3小时,但精神仍较好,则可服用轻微导泻食物或药物,促使受污染的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应用抗菌药物、补液及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控制中毒的进展。如果中毒者能饮水,应让其多喝些电解质补充剂、盐水,以补充由于吐、泻所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1)河豚鱼中毒:河豚鱼毒素集中在卵巢、睾丸及肝脏等内脏和血液中。宰割时,内脏的毒素污染鱼肉也可引起中毒。

  (2)鲜黄花菜中毒 :鲜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碱物质,本身虽然无毒,但进入人体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碱后就具有毒性。

  (3)四季豆中毒:四季豆中含有皂素和凝血素,皂素会强烈刺激消化道,凝血素具有凝血作用。此外四季豆中还含有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可刺激人体的肠胃,出现胃肠炎症状。

  (4)发芽马铃薯中毒:马铃薯发芽后可产生较高含量的龙葵素,是一种有毒生物碱,特别集中分布在芽、芽胚及芽孔周围皮肉变绿、变紫的部分。

  3)轻者口服补液盐,多喝糖开水及淡盐水;重者予大量输液,促进毒物排泄,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

  上述中毒的急救措施:要明确中毒源头,对症下药。一般可采用催吐,导泻措施后急送医院救治。

  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障碍;重者剧吐、阵发性痉挛性抽搐,神志不清、昏迷,幻视、哭闹或瘫痪。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前有23个类别,超过2000个品种,包括防腐剂、漂白剂、膨松剂、护色剂、甜味剂、营养补充剂、香料等等。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事件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食品添加剂也因此备受误解。但我们应该明确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这类物质属于非法添加物,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添加剂,我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每种食品添加剂在上市之前都会进行“毒理学试验”,确定其对人体无害的剂量方能按获批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某种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要看该物质的剂量,如果超限量使用并且被大量摄入,就有危及健康的风险。另外,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在常见的儿童牛奶、AD钙奶、加碘食盐、铁强化酱油等都有添加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视食品添加剂,不必谈添加剂而色变,理性、科学地对待尤为重要。

  部分消费者有生食海鲜或食用未煮熟煮透海鲜习惯,带来导致感染甲肝风险。为帮助消费者避免或减少此类风险,特对食用贝类做如下消费提示。

  贝类为滤食性生物,在滤食水中饵料时,容易在体内富集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在贝类体内虽然不能繁殖并引起贝类自身患病,但可在贝类体内高浓度富集并可存活15天以上。

  用沸水加热贝类5分钟,甲型肝炎病毒即可失去活性;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受到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贝类,就会增加感染该病毒的风险。

  消费者应通过超市、大型批发市场等正规经营渠道,选购来源可靠、养殖水域洁净且符合安全标准的贝类。选购时要“一看、二触、三嗅、四听”。一看外形,选择大小均匀、外壳颜色较一致、有光泽的贝类。二触肢体,鲜活贝类用手触摸时,贝壳能闭合或外露肌体能缩回体内。三嗅气味,新鲜贝类应有其特有的气味,如发臭或有异味,说明已不新鲜。四听声音,拿起贝类轻轻摇晃,如听到啪啪声,说明可能是空壳或有沙石。

  3、贝类食品牢记要彻底煮熟,不吃生、半生或腌制的贝类,适量食用,不要食用贝类消化腺等内脏。

  据说古时人们在河里可以打捞到一种奇怪的鱼,会像气球一样膨胀,而且会发出像猪一样的哼声,所谓豚者,猪也,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河豚。

  河豚味道鲜美,有西施乳之称,但偶尔也有新闻报道吃河豚中毒事故。那究竟河豚还能不能吃,应该怎么吃?

  我们现在所说的“河豚”学名其实是河鲀,河鲀体内含有河豚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对人体的最小致死量为0.5毫克。更直观的说,它的毒性是砒霜的几百倍。而且这种毒素,一般的煮沸并不能够使其失去活性。据记载,河鲀毒素需要在100℃加热4小时或115℃加热3小时,或120℃加热30分钟,或200℃以上加热10分钟,才可使毒素完全破坏,毒性消失。可以看到,日常的蒸煮对河鲀毒素的去除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吃河鲀需要专业的处理手法,不可不经学习和指导就擅自处理。进食河豚之前,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慎吃或者尽量不吃。

  对于意识清醒者,应该及时催吐和洗胃(婴幼儿慎用),施救者应做好自我防护,并及时呼救120。对意识不清醒者应使其侧卧,掏出其呕吐物,若无呼吸心跳应及时心肺复苏,并及时呼救120。

  蘑菇的种类繁多,分布的地域也非常广,森林、路边等都可以采到。我国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毒蘑菇超过400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每年的3-6月是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时期,为了生命安全与健康,千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目前没有快速可靠的识别毒蘑菇方法,不要轻信民间“鉴毒”偏方。误采、误购、误食野生毒蘑菇会引发食物中毒。为预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特做如下消费警示:

  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鉴别有毒蘑菇,市民用土办法辨别毒蘑菇,常常出现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现象,因此个人不要采食野生蘑菇。同时,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易食用,在外就餐要尽量避免食用有野生蘑菇的餐饮食品。

  真相: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丽、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比如,红菇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菌是毒蘑菇。

  误区2: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就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真相: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毒蘑菇与大米、大蒜一起煮会变色,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

  真相: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和人不一样。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将其喂养小白鼠也不会死,说明生虫、生蛆与蘑菇是否有毒关系不大。

  真相:蘑菇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但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可以食用。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真相:毒蘑菇的毒素性质通常很稳定,一般的蒸、煮、闷、烧等烹饪方法或晒干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误区6: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真相:有一些毒蘑菇的确生长在粪便上,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毒蘑菇中毒的损害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肠胃炎型,如恶心、腹痛腹泻等,潜伏期一般为10分钟至2小时;第二类是神经精神型,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精神症状,潜伏期多为10分钟至6小时;第三类是肝脏损伤型,常出现肝功能异常、手指脚趾及周围的麻木、烧灼痛,无尿、肾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症状,潜伏期一般为几小时到30小时;第四类是溶血型,如腰腹部疼痛、深褐色尿等急性溶血症状,潜伏期一般为6至12小时。

  (1)出现疑似误食毒蘑菇中毒现象后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孕妇慎用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豆角又名豇豆,在我国多地都有栽培种植,其营养物质丰富,作为一种备受喜爱的食材,给人体提供了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豆角中含有皂甙和植物凝集素,这两种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植物蛋白,在豆科、茄科等植物类群中含量较高,植物凝集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它与小肠黏膜细胞的特异受体发生结合作用,此结合对肠细胞的生理功能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损害肠细胞,影响肠细胞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严重时会影响生命。皂甙的主要毒性是因为其具有溶血性以及纾解产物皂甙元的毒性。皂甙元可以强烈的刺激胃肠道粘膜,引起局部充血、肿胀、炎症,以致造成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我国因误食烹饪不当的豆角而引起食物中毒的新闻时有发生,但这两种物质热不稳定,将豆角烧熟煮透后,有毒物质就可被破坏,所以并不需要就此将豆角拒之门外。

  直接炒后食用的豆角,要注意选取翠绿、略硬质的新鲜豆角,用清水充分洗净后下锅炒熟。有研究发现,豆角里的毒素一般要在100℃开水里煮30分钟才能破坏,所以炒菜时一定要充分加热煮熟,或急火加热10分钟以上,以保证豆角熟透。检验豆角是否熟透的方法,是豆荚变蔫弱,颜色暗绿,吃起来没有豆腥味。

  长时间的腌制过程,会导致豆角中有毒物质被破坏,也是一种安全的食用方式。腌制豆角时也应当选组织紧密、质地肥厚、条形均匀的新鲜豆角,把有虫眼和斑点的部分去除,有长霉和变质的豆角应当整条弃去。

  腌制要注意三点:无油、无水、密封。洗净的豆角应用烤箱风干或太阳晒干一小时,使其质地变得干爽柔软。容器要事前消毒,尽量用干净的一次性手套或筷子操作避免手上的水、油和杂菌污染。做好后必须要使酸豆角的量保持大于容器容积的80%以保持厌氧环境。装好后可以在上面放重物,保持豆角在腌制水的液面以下同时可以加速渗透。

  实践发现,食盐添加量为4%,20℃环境下腌制5至7天时口味最佳,随时间增加,酸味增加,味道欠佳。利用纯乳酸菌发酵,可以大大减少亚硝酸盐含量,让酸豆角好吃又健康。

  黄花菜又称金针菜,是百合科萱草属植物,主要产自湖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因其口感清脆又富含营养物质,一直受人喜爱。黄花菜具有抗糖尿病,抗高血压以及消肿利尿等的功效,是一种药食同源蔬菜。除常见的营养物质外,它还具有黄酮,多酚类物质和类胡萝卜素,因其具有改善睡眠的功效,被人称为“忘忧草”。

  但如此多益处的蔬菜,并不是越新鲜越好,吃新鲜的黄花菜会引起中毒,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的胃肠道症状和四肢酸痛无力、肌肉痉挛的肌肉与周围神经病变。普遍认为黄花菜中是含有秋水仙碱等生物碱而导致中毒的,但有研究发现,多种黄花菜中并未发现秋水仙碱成分,但加工食用前对黄花菜进行脱毒仍是必要的。

  目前加工鲜黄花菜主要是为了储存,主要有传统晒干、烘干和腌制三种方法。加工过程中,脱毒是最重要的步骤。

  新鲜的黄花菜加工或食用前先去掉花蕊,花蕊中含有的毒素最多。 传统的脱毒方法是讲鲜黄花菜洗干净,热水焯数分钟,再放凉水中浸泡几小时。而有研究表明,在10% 食盐水,0℃条件下,黄花菜也能有效脱毒。如果处理后不制干,需要将其洗净后要充分煮熟。

  制作干黄花菜时除了传统的晒干方法外,在低于80℃的烤箱中烘干3.5到4小时为最佳的干燥条件。虽然干的黄花菜不如新鲜的好吃,但制干过程能更充分破坏其毒素,吃起来更放心。

  如果不小心服用未经处理的鲜黄花菜并出现中毒症状,可以先自行催吐、导泻、咨询家庭医生,必要时到医院就诊洗胃,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

  甘蔗,一种温带和热带的农作物,除了富含糖分以及水分之外,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有益的矿物质、维生素、有机酸等物质。然而,这样一种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好食材,要是稍不留神就可能变成有害的。

  一般来说,甘蔗在每年的10月份开始成熟,但是它的成熟期比较长,可以一直延续到次年3、4月份。由于甘蔗口感多汁清甜,不少人在春夏季期间特别是清明节前后也对甘蔗情有独钟。但是,因为3、4月份的环境温湿度适宜,甘蔗极易发生霉变,而霉变后的甘蔗在食用之后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

  甘蔗中的节菱孢霉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进行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的3-硝基丙酸毒素(3-NPA)。3-NPA是一种强烈的噬神经毒素,霉变的甘蔗会使3-NPA累积,因此消费者若是误吃了霉变后的甘蔗,将会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细胞内酶代谢扰等问题。目前,对于消费者误吃了霉变甘蔗而导致食物中毒的案例,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救治。若消费者吃了甘蔗后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头痛和复视等症状出现时,应尽快就医进行洗胃、灌肠、导泻等救治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并作对症治疗。

  为了预防消费者误吃了霉变甘蔗而导致食物中毒,因此,广大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到霉变甘蔗对人体健康的极大危害,不食用霉变甘蔗。那么在选购甘蔗时如何辨别霉变甘蔗,有以下三个简便的方法:

  1、用手摸。用手感觉甘蔗的软硬程度,若是新鲜甘蔗,其手感较硬,若是霉变甘蔗,那么手感会较软。

  2、用眼睛观察。霉变甘蔗最明显的现象在于在甘蔗的末端会有絮状或茸毛状的白色物质,要是把它切开还会发现有红色的丝状物。

  3、用鼻子闻。用鼻子闻一下甘蔗有无怪异的气味,若是新鲜甘蔗,其会有股清香味,若闻到甘蔗有霉坏味则该甘蔗已经霉变。

  甘蔗虽然清甜多汁,但是结合甘蔗自身的营养成分的特点,消费者也不能长期大量食用,在食用甘蔗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群是不适合吃甘蔗的。甘蔗含糖量高达17-18%,且是均由新鲜的蔗糖、果糖如葡萄糖构成的,食后易被人体吸收,会使人体内血糖快速升高,因此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群是不适合吃甘蔗的。此外,容易腹泻与患有肠炎的人群也不适宜食用甘蔗。

  2)甘蔗虽好,但不宜多吃。甘蔗的糖分、水分、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都含在蔗茎中,而蔗茎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在吃甘蔗时舌头与蔗茎中的纤维会产生摩擦,很容易刺伤舌头上的组织,若是吃得多还易因为组织破损而引起口腔溃疡。

  3)低龄儿童在食用要注意安全。因为低龄儿童吃甘蔗时还不会吐蔗渣,很容易会让蔗渣呛到喉咙,导致呼吸不畅。因此,儿童以饮用甘蔗汁为宜,不建议直接食用甘蔗。

  苦杏仁有毒众人皆知,但临床上因为服食大量甜杏仁中毒的病例也经常发生,所以,无论是苦杏仁还是甜杏仁,都不宜多吃。

  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属氰苷类,食用大量苦杏仁,可能引起氢氰酸中毒。氰离子能抑制体内众多酶的活性,尤以细胞色素氧化酶最敏感,剧毒的氢氰酸被人体吸收后,与组织细胞含铁呼吸酶结合 ,阻止呼吸酶递送氧气,造成细胞内窒息,使细胞无法摄取氧气,会造成人体缺氧。氢氰酸中毒首先作用于延髓中枢,引起兴奋,继而引起延髓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中毒时尤以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最重,食入苦杏仁数小时就引起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无力、恶心等症状,约4~6小时后中毒症状消失;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并有呕吐、腹泻、胸闷、心慌与意识不清等症状; 重度中毒者的上述症状更为明显,并有呕吐、腹泻、胸闷、心慌与意识不清等症状; 重度中毒者的上述症状更为明显,并出现气喘、痉挛、昏迷、牙关紧闭、瞳孔散大与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急促或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1)在使用前都须经过严格的炮制,以降低毒性发挥其治疗作用,杏仁去皮尖或炒制,可减少毒性,直接应用未经炮制的杏仁则易造成中毒;

  2)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有毒中药,其用量应严格掌握,杏仁的常规服用量为5 克~ 10 克,因其不仅可供药用,亦可供食用,所以更易食用过量以致中毒。

  3)误食误用因用药配伍不当或用量太大,使病者误服不该使用之中药,或在配药发药时有错配,重配,多配现象,致服用剂量过大,发生中毒现象。

  4)个体差异由于人的体质因素不同,用药亦有不同,有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的差异,尤其是年龄因素是使用药物时应认真考虑的,如婴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用量宜少,老年人则因肝肾功能减退,故用量宜轻,否则就可能导致中毒。

  预防苦杏仁中毒,最重要的是不要生吃苦杏仁,另外,即使是炒熟或煮熟食用,也要控制食用量,不论入药还是食用,不管苦杏仁还是甜杏仁,每天食用量不超过12克。

  苦杏仁和甜杏仁应当分别开来,苦杏仁味苦涩,呈扁心脏形,顶端尖,基部钝圆而厚,左右略不对称;甜杏仁味淡甘,大而扁,基部略对称。不能将苦杏仁误作甜杏仁而生食。

  发现中毒后应立即设法催吐,可用筷子、勺子或手指刺激咽后壁,促使病人吐出毒物,并应尽快送往医院抢救。

  白果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但生白果含有毒物质,尤其以绿色胚部毒性最强,若处理方法不当,极有可能会引起过敏和中毒。

  白果中含有银杏酚、氰苷、白果酸等有毒物质,如果没有经过高温处理,直接生吃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

  白果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和易致敏成分,有一小部分易过敏体质的人群食用白果后会诱发过敏反应

  白果中含有毒性成分,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很可能会引起中毒,而孕妇体质特殊,最好不要食用,以免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的生长发育。

  白果炒熟后毒性降低,但一次食入量也不能过多,一般最好不要长期服用,幼儿应尽量不食用白果。

  过敏。白果引发的过敏现象主要为接触部位潮红、瘙痒,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肿胀以及破溃的现象,如果出现上述现象请及时冲洗,严重者尽快到医院就医。为了防止出现接触过敏,建议在处理银杏果的过程中最好佩戴防护措施,比如塑胶手套等。

  中毒。白果不能生吃或多食,否则会出现中毒反应,其潜伏期可能为几小时至十几小时,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紫绀,此外,还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如头痛、极端恐惧感、惊叫,轻微的声音及刺激即能引起抽搐、意识丧失或昏迷,严重者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症状发展迅速。若出现中毒现象,及时给服蛋清、活性炭催吐,并立即就医。

  马铃薯发芽后会有毒素产生,不可食用。但是有的人会节约粮食,会将发芽的部分削去后吃剩下的部分,那么这样也会中毒吗?

  马铃薯发芽后,会产生龙葵素,这是一种毒性较高的有毒生物碱,大量食用后会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马铃薯发芽产生的龙葵素主要产生在芽的周围,同时马铃薯也会变青。对于发芽较少和发青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和发青的部位并扩大削除周围的部分,同时这种马铃薯应该彻底煮熟或者炖熟才可食用,不宜炒着吃;另外在烹调时可以适当加醋,可加速龙葵素的破坏。如果马铃薯的发青面积较大,发芽部位很多,就应该及时丢弃,不能够再食用了。

  2)孕妇应少吃马铃薯,尤其是长期储存的马铃薯。吃则应彻底熟透,最好先切开浸泡一段时间,再加醋煮,这样可以减少生物碱毒素。

  可能很多人对椰酵假单胞菌这个词比较陌生,但是在近些年来,由椰酵假单胞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两季。椰酵假单胞菌是一种源于土壤的微生物,它会随着加工原料进入食品的生产工序当中,若是在适宜的条件下,椰酵假单胞菌会产生米酵菌酸,从而导致食用者中毒。

  在自然环境中有三类的食品容易被环境中的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生有毒的米酵菌酸: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的银耳或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由于椰酵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脑、肾等主要实质性脏器,因此,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BG大游、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或死亡,一般无发热。目前,该食物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病情恢复情况与摄入的毒素的量有关。

  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十分危险,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或在食用上述三类产品后有明显病症,食用者必须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身体对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还要尽快送到医院救治,并作对症治疗。

  1、对于自制的谷类发酵食品,应以不使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为前提,在进行浸泡时要把浸泡的容器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保持浸泡容器的干净、卫生,另外还需要勤换水。在研磨后,需要及时晾晒或者烘干。最后,在对这种食品进行保存的时候,注意要做到离墙离地,通风防潮,避免与土壤直接接触。

  2、对于木耳和银耳,以木耳举例,挑选的时候与自制的谷类发酵食品相同,首先应该以不使用霉变原料为前提,将其表面清洗干净,然后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要注意的是,木耳在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如果需要过夜,应当在4℃左右冷藏保存,如若在泡发后发现木耳片发黏、变软、没有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不得食用。若想要食用泡发好的木耳或银耳,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调。若是凉拌,也一定要在选好食材的基础上,用开水焯熟(开水漂烫),并适当添加大蒜、醋等。

  3、不提倡食用者对木耳菌种进行自行栽培、食用。由于食用者不是专业的种植者,在缺乏栽培相关菌种的知识的情况下,食用者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生产所需的培养环境,存在菌种被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米酵菌酸毒素的风险。另外,切忌食用自采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木耳。

  酱腌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备受喜爱的食品之一,是指以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经腌渍或酱渍加工成的蔬菜制品。酱腌菜主要利用高渗的条件,减少水分,以达到脆嫩的口感,同时抑制微生物,便于长期保存。

  现在自制酱腌菜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如何制作好吃、安全酱腌菜的一些细节,接下来和大家一一介绍。

  1、制作时应选用新鲜、洁净、成熟适度,无病虫害及霉变现象的蔬菜,清洗干净后切块、晾干。尽量用烧开后冷却的水清洁,避免用水不洁净造成的细菌污染。由于酱腌菜的盐分高,一般不使用不锈钢容器,而用开水清洗过的瓦罐或玻璃罐中,同时注意密封。

  2、注意亚硝酸盐含量。有研究表明乳酸菌不具备硝酸还原酶,故选择纯乳酸菌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非常低。在腌制过程中根据口味加入生姜、新鲜辣椒、大蒜、大葱、洋葱和柠檬汁等可以帮助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如蒜汁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和柠檬汁中的维生素C能阻断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酱腌菜制作完成后两到三天,亚硝酸盐含量开始升高,第七天左右达到峰值,第二十天开始下降到平稳的水平,所以酱腌菜建议最好放置20天后才食用。

  3、使用合理的加工方式。目前盐和糖是自制酱腌菜的主要原料,用糖腌菜产生的有害物质较少,但若要长期存放,糖含量要达到60%以上,这样便带来了高糖,高热量的弊端;而盐渍腌菜中,盐含量高达15%才能使腌菜得以长期保存,但口味太重,不符合大众口味。正因如此,目前多用糖盐共同腌渍的方法减少咸味。虽然如此,但高渗的环境下,蔬菜中的维生素会被破坏。但有研究表明广西等地用醋腌制,到食用前再加盐调味的腌菜方式,能防止维生素C的丢失,使酱腌菜健康风险降低。

  4、注意合理饮食。酱腌菜虽咸香可口,但毕竟是高盐食物,长期过量食用,会导致胃肠黏膜受损,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我们可以在炒菜时加入少量腌菜代替盐,这样做既可增加香味又可减少盐分摄入。

  豆浆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水提取和加热处理后制成的流质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异黄酮和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吸收,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理想食品。随着豆浆机的普及,自制豆浆也越来越方便,但是自制豆浆也有注意事项。

  没有煮熟的豆浆对人体是有害的,因为生豆浆里含有毒物质抗胰蛋白酶、皂素等。当豆浆进入小肠后,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即对其中的蛋白质进行消化分解,未煮透的豆浆含有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白蛋白酶活性的蛋白酶抑制剂,抑制人体分解蛋白质的活性,影响人体内正常生理代谢,使人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此外,未煮透的豆浆含有的皂素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同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肠胃炎症及轻微的神经症状。

  豆浆不宜放在保温瓶中,一方面豆浆中有能除掉保温瓶内水垢的物质,另一方面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豆浆为养料,瓶内的细菌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会大量繁殖,3~4小时后,就会使豆浆酸败变质。

  豆浆具有一定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但是如果与药物同食,不仅会影响豆浆中营养成分的吸收,还可能伤了药效。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会破坏豆浆中的营养成分,此外,豆浆会影响人体对药物吸收的速度,豆浆含钙量高,易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若长期积累继而引发结石。

  (1)原料:在豆浆的选材上要选粒型完整、均匀有光泽的大豆为原料,剔除色泽不均的病斑粒、水分未干燥正常的皱褶粒等。不正常的大豆不仅会影响豆浆的口感和风味,而且会带来大量菌污染。

  (2)浸泡:经浸泡而制成的豆浆口感细腻,出浆率高。浸泡时如果气温较高,应多换水或放入冰箱存泡,以减少菌类滋生。

  (3)煮沸:除微生物外,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皂苷等内源性的生理活性成分,会引起食用者头晕、恶心和呕吐等现象。这类活性物质经100℃持续加热可被破坏,需要注意的是,豆浆在加热时易产生大量泡沫,这是豆浆有机物质受热膨胀形成气泡造成的“假沸现象”,需确保煮沸才可食用。

  (4)豆浆机:豆浆机种类众多,一般设置了浸泡、除渣、煮制等各种自动功能,但不管加工方式如何,一定要保证器皿的清洁干净。豆浆富含蛋白质容易粘附在豆浆机器皿内,若不能及时清洗干净易染菌,在制豆浆时会造成污染。

  (5)保存:剩余的豆浆不可放在室温环境,应及时放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但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有大量的细菌繁殖。低温保存的豆浆再次饮用时也一定要加热杀菌,确保安全。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冠以“土”字号的各种产品往往都能与天然、绿色、健康与安全拉上关系。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在食用油的选择上,由于担心超市买的食用油是地沟油勾兑而成的,土榨花生油的价格也比较便宜,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去购买土榨花生油。然而事实上,土榨花生油相比于在超市里面挂牌销售的食用油可能有更大的风险。黄曲霉菌喜欢在花生等油料上滋生,进而产生有毒的黄曲霉毒素。在1993年联合国就已经将黄曲霉毒素划为一类致癌物,其毒性比同分量的砒霜毒60倍,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毒性就更加大了。

  从工艺流程上看,土榨花生油的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粗糙。一般来说,生产者先将挑选好的花生进行高温炒干,然后进行压榨,最后再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程序便可得到成品。由于是在民间作坊里生产,过滤的步骤仅仅是自然沉淀等的简单操作,若是从这几个步骤去看,能有效去除原料带入的黄曲霉毒素的过程只有炒干这一个步骤,去除效果有限。如果花生原料品质不够好,那么最后压榨所得的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会很容易超标。

  食用油加工是一项技术高度集约化的加工过程,在食用油工业化生产企业中,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已经很成熟,基本都能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食用油工业化生产 加工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主要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降解法三种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高温、吸附和紫外照射。化学方法主要是添加能与黄曲霉毒素反应,而又不影响花生油品质的化学药剂来降解黄曲霉毒素,比如氧化剂降解、氨气熏蒸降解。生物降解则利用真菌自身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酶来进行黄曲霉毒素去除,三种毒素的降解方法各有优劣,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与摄入量多少有关,如果在日常饮食中长期小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会造成慢性中毒,患者易出现肝脏慢性损伤,如肝细胞的变性,肝硬化等,并可能会引发癌症的发生。如果食用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出现急性中毒,患者会出现呕吐、厌食、发烧并有黄疸等症状,重症的患者会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胃肠道出血甚至死亡。

  有人说烧烤中含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是致癌物,所以吃烧烤会患癌症BG大游,您认为这种说法科学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多环芳烃,以及烧烤中怎么产生了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是由两个以上苯环构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质的统称,是一种前致癌物,经人体代谢后能致癌,臭名昭著的苯并芘就是它们家族的一员,而烧烤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油脂的高温裂解。有研究表明,对烤鸭和烤羊肉串的苯并芘检测结果显示,3,4-苯并芘平均含量在0.21~0.38微克/千克之间,低于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污染物限量》中,对苯并芘在熏、烧、烤肉类中的含量上限规定(5.0微克/千克)。

  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人体对少量苯并芘有代谢功能,只要不是长期接触,并不会有太大风险。而且致癌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不光是考虑饮食因素,也是致癌物、致癌促进成分和致癌抑制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烧烤中的这些致癌物在实验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中展示了致癌性。但是致癌的研究不能拿人来做实验。所以,烧烤中的这些致癌物能够增加多少致癌风险至今还缺乏明确的科学数据。不过,反正它们对于健康没有任何好处,自然也就是摄入量越少越好。

  因此,并不是接触致癌物就会致癌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才会致癌。建议消费者尽量少吃烧烤食物。

  高盐摄入引起的钠潴留能使细胞内钠增加,抑制钠-钾-ATΒ酶活性,使细胞外钙流入细胞内增加,同时细胞内钠的增加使细胞内外钠离子梯度消失,钠-钙交换受抑制使细胞钙排出减少,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在日常膳食中过多的食用钠盐是一个重要的高血压的病因,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高盐饮食,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最大限度上远离高血压产生的健康危害。

  本地有一些居民会自制散装酒(米酒、药酒和果酒等),有富余的还会进行售卖。常常有人说自家酿的酒更安全,那么家庭自制散装酒和超市售卖的工业化生产酒水相比,究竟哪个更加安全呢?

  众所周知,监管部门对于生产和销售酒水的厂家和店面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生产厂家需要获得各类证件例如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等。其次,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厂家自身会进行检测以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最后,在生产过程中,监管部门还会进行多次抽检质控,会保证更加安全。

  而居民自家制作的散装酒,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酿造米酒的过程中,糯米表皮的果胶在果胶酶或者热能的作用下会产生甲醇,而部分自制酒的酿造过程没有去除甲醇的工艺手段,容易导致中毒。对于自制药酒,许多居民并不清楚其中含有的药的种类和药效,有的药酒甚至具有毒性,会致病甚至致死,如需要食用药酒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酿酒的工艺比较复杂,而且还需要注意细菌污染和容器的使用,购买居民酿酒稍有不慎便会中毒。

  因此,工业化生产的酒水与自制散装酒比起来,会有监管部门的监管,有更加成熟的流水线工艺,大批量生产,不用太过于担心安全问题。

  专家表示,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病毒和寄生虫,人食用后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①果子狸:果子狸体内携带多种寄生虫包括旋毛虫、斯氏狸殖吸虫等,若是食用果子狸,有可能会损伤肺部以及中枢神经。另外,果子狸还携带狂犬病病毒,并且易成为SARS等病毒的中间宿主,若是不小心食用了携带了某种传染性和致病性强的病毒,后果不堪设想。

  ②喜马拉雅旱獭: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类,其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等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喜马拉雅旱旱獭最大的危害是传染疫病,它们是鼠疫等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③穿山甲:穿山甲是唯一长鳞甲的哺乳动物,而且它们的食性非常特别,只吃蚂蚁和白蚁。穿山甲能通过捕食白蚁控制白蚁的种群数量,从而控制白蚁对森林树木的危害,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护生态平衡。虽然穿山甲对森立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其本身携带多种体内寄生虫,包括弓形虫、肺吸虫、绦虫、旋毛虫等。这些寄生虫可能会损伤肠胃并且引发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并发症。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这也意味着穿山甲的生存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了,倘若我们再肆无忌惮地非法猎杀,那么穿山甲这个种族也将灭绝。

  ④中华菊头蝠:蝙蝠身上能携带超过100多种的病毒,是很多真正的高致病性病毒的源头,其携带的特殊病毒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等。除此之外,蝙蝠作为唯一会飞行的无脊椎动物,以及它的特殊生活习性,它让很多野生动物成为了病毒的中间宿主,进而演变成传染性强的疫情。若是食用蝙蝠这种病毒源头,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餐饮业互联网模式的规模也在如火如荼地扩充。民以食为天,涉及到吃的问题,监管层面必然不能放松。

  2017年9月5日,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共四十六条,11月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签署第36号令并公布,该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第三方网站平台提供餐饮者、入网餐饮服务者、送餐人员的义务和要求,还明确了处罚措施等。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入网餐饮服务者的义务和要求。

  首先,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简单来说,即便是只做外卖服务的商家也要有实体店,同时必须保质保量保安全。不过对于外卖商家的最小经营面积、店面形状等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有了实体店之后,监管也方便了许多。对于消费者而言,即便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能通过监管的数据资料找到责任主体。

  其次,《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网上公示菜品名称和主要原料名称,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也就是说如果商家的食物与平台照片出现的差距比较大,消费者也可以针对此问题进行投诉,监管部门也可以进行管理。

  最后,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履行安全加工制作餐饮食品的义务,为了保障网络餐饮的安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选择资质合法、保证原料质量安全的供货商,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使用。此外,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定期维护和校验设施、设备并保证其运转正常。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还需要在自己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并保证网络销售的餐饮食品应当与实体店销售的餐饮食品质量安全保持一致。

  购买到变质食品时,消费者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可以依据这两点的法规来维护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利。首先,我们需要保留我们购买该变质面包时候超市或者商店提供的发票、小票或者其他证据,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拍照或者录制视频等方式保存证据。然后,我们还需要记录下该超市或商店的名称以及单位地址等信息。最后,我们就可以拨打消费者投诉电线,向工作人员说明清楚,哪家超市、哪种商品、涉嫌违反了哪条规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几步合法维护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