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营养(nutrition)人体获得并利用其作为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营养素(nutrients)用以维持人类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生命的基础单位是细胞,一个细胞的成分中按质量分数计水占85%,蛋白质占10 %,其他成分占5%。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包括色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等8种。
半必需氨基酸(semiessential amino acid):人体虽能够合成,但其合成原料是必需氨基酸的一类氨基酸,主要指半胱氨酸(from Met)和酪氨酸(from Phe)。
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人体可以自身合成,不依赖食物直接供给的氨基酸。
功能:可加速肌肉合成,提高运动能力;可以通过血流进入大脑,降低大脑的5羟色胺的产生,防止运动疲劳,提高竞技状态;提高胰岛素、生长激素等相关激素分泌,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并抵抗分解。
氨基酸模式(amino acid pattern)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
完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彼此比例适当。不但可以维持人体健康,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
半完全蛋白质:氨基酸虽然种类齐全,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
不完全蛋白质: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单纯靠它们既不能促进生长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
酶(催化)、激素(调节)、转运蛋白(转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运动)、免疫物质(免疫)、其他。
当某些或某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低于标准水平时, 不论其他LAA的含量与比例如何适当,其营养价值也必然大大下降,这些含量不足的必须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小麦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大麦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燕麦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大米赖氨酸苏氨酸—
三个原则:①食物的生物种属愈远愈好。②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③食用时间愈近愈好。
1.化学评价法:计算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与参考蛋白质或理想模式中相应的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的方法,计算的比值称为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或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
AAS =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
(1)蛋白质的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BV):由食物摄入的氮在体内的储留量与吸收量之百分比。
(2)蛋白质的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在一定条件下,在体内储留的氮在摄入氮中所占的百分比。
人体中的脂类约占体重的10%~20%,肥胖者可占30%以上。食物中的脂类95%是油脂,5%是其他脂类;人体内贮存的脂类中,油脂高达99%BG大游。
?油脂(oil)又称甘油三酯、三脂酰甘油或中性脂肪,由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形成的酯,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类脂(lipoid)一般是指磷脂、糖脂和固醇类的总称。营养学上重要的是磷脂和固醇类。(一)磷脂及其生理功能
? 1.磷脂(phospholipids):指甘油三酯中一个或两个脂肪酸被磷酸或含磷酸的其他基团所取代的脂类物质。
? 2.磷脂的生理功能:构成细胞膜的成分;健脑作用;保护心血管;其它作用
? 1.固醇类(sterols):一类环上带有羟基的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因环外基团有别而构成了多种不同的固醇类。
?动物性固醇:主要是胆固醇(cholesterol)及其酯类,人体内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中。
?植物固醇在肠道中通过与胆固醇的竞争作用,减少胆固醇吸收,有效地降低高脂血
症患者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而对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并无影响,对高血脂患者有很好的降脂效果。
? 1.按链长分:①短链(6个碳原子以下)脂肪酸(SCFA);②中链(8~14个碳原子)脂肪酸(MCFA);③长链(16个以上碳原子)脂肪酸(LCFA)。
? 2.按饱度分:①饱和脂肪酸(SFA)。碳链中只含单键的脂肪酸;②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③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 3.按空间结构分:①顺式脂肪酸(cis-fatty acid),2个氢原子位于双键同侧;②反式脂肪酸(cis-fatty acid),2个氢原子位于双键异侧。
? 4.按人体必需性分:①必需脂肪酸(EFA);②非必需脂肪酸(NEFA)。
?消化率:熔点低于体温的脂肪消化率可高达97%~98%,高于体温的脂肪消化率约为90%左右。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动物的贮存脂肪几乎不含脂溶性维生素,而器官脂肪含量多,其中肝脏含维生素A、D很丰富,特别是某些海产鱼的肝脏脂肪维生素含量更多。
奶和蛋类脂肪含维生素A、D亦较丰富。植物油不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但含维生素E,特别是谷类种子的胚油含维生素E更为突出。
1.概念: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5%。
1.概念: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15%~30%。
2.影响体力活动消耗能量的因素:(1)肌肉越发达,消耗能量越多;(2)体重越重,消耗的能量越多;(3)活动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工作越不熟练,消耗能量越多。
1.概念: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 SDA)或膳食生热作用(dietary calorific effect),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生理活动,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
?(1)食物营养成分:蛋白质热效应最高,为其本身所产生能量的30%~40%;其次是碳水化合物,为其本身所产生能量的5%~6%;而脂肪最低,为其本身所产生能
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其能量的消耗还应该包括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通常,体内每增加1g新组织约需4.78kcal能量。
1.维生素(vitamin):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无热量的、食物中所含有的、微量的
水溶性: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两大类。维生素B族有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泛酸(遍多酸、维生素B3)、烟酸(尼克酸、维生素PP、维生素B5)、维生素B6(吡多醇)、叶酸(维生素B11 )、生物素(维生素B7 )、维生素B12(钴维生素)。
③特异性:当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后,会导致人体的特定缺乏症或综合症,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②按其生理功能命名,如抗坏血酸、抗脚气病、抗干眼病、抗凝血、抗不育维生素、抗佝偻病维生素等;
通常VA指VA1,又名视黄醇;VA2为3-脱氢视黄醇,活性仅40%;植物和真菌中的类胡萝卜素被动物摄食后可转化为VA,被称为VA原.
?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的吸收过程是不同的。维生素A的吸收为主动吸收,需要能量,吸收速率比胡萝卜素快7~30倍。维生素A经小肠吸收,进入肠道淋巴管,经胸导管到达并贮存在肝脏中,由肝脏进入血液,然后进入细胞,在细胞需要的时候,视黄醇可被转化为视黄醛和视黄酸。
维生素A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如100g羊肝中含20922μgRE、鸡肝10414、猪肝4972、奶油1042、蛋黄粉776.植物性食物主要是有色植物,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苋菜、小白菜、黄花菜、豌豆苗、青椒、莴笋叶、芹菜叶、空心菜、芒果、柑橘、杏等。(二)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
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阳光维生素,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并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固醇类衍生物,以维生素D2、D3最为常见.
由膳食摄入的维生素D主要在小肠被吸收,经淋巴系统转运至肝脏。大部分维生素D的主要排泄途径是通过粪便,只有2%~4%出现在尿中。
维生素D来源于海鱼、肝、禽蛋、乳制品,尤其鱼肝油中含量最为丰富,而植物性食物中含量极少。经常晒太阳是获得维生素D3的最好来源。
5)其他,可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降低乳腺癌、肺癌、肠癌及膀胱癌的发病率等。
食物中维生素E主要在动物体内小肠上部吸收,在血液中主要由β-脂蛋白携带,运输至各组织,通常储存在人体肝脏、脂肪组织、心脏、肌肉、睾丸、子宫、血液、脑下垂体等部位。代谢过程可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入肠,经粪便排出。
人类较少发生维生素E的缺乏。但低体重早产儿、脂肪吸收障碍者易缺乏。维生素E缺乏症状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脆性增加、视网膜退变、溶血性贫血、肌无力、尿中肌酸排除增多、神经退行性病变等。
维生素E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界。对热稳定,易氧化。他与维生素A、D不同,不集中于肝脏,鱼肝油中不含维生素E。各种植物油脂是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蛋类、肉类、鱼类、果蔬中含量较低。
维生素K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肠道内细菌合成,二是从食物中获取。在植物食品中绿叶的蔬菜含量丰富,水果及谷物含量低,动物内脏、肉类与奶类含量居中。
维生素B1主要在空肠和回肠吸收,高浓度时以被动扩散吸收为主,低浓度时以主动转运吸收为主。大量饮茶会降低肠道对维生素B1的吸收。酒精中含有抗硫胺素物质。
脚气病: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常发生在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地区。
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其良好来源是动物的内脏(肝、肾、心)和瘦肉。全谷类、豆类和坚果也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此外人们常吃的蔬菜、水果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VB1的供给量标准是根据每天摄入热能的多少来决定的。建议每摄入热能1000千卡,应供给VB10.5mg。我国居民成人男女RNI分别为1.4和1.3mg/d。
耐热、耐酸,烹调过程不易破坏,但怕光,尤其是紫外线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辅酶FMN、FAD促进代谢。
2)促进机体生长与发育。维生素B2有助于头发、骨骼及指甲的生长,促进人体发育。
维生素B2主要在小肠上部主动吸收,并经门静脉运送到肝脏。机体各组织均可发现少量维生素B2,但肝脏、肾脏和心脏中含量最高。
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细胞代谢异常。首先受影响的是眼、皮肤、舌、口角和神经组织。缺乏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囊炎、唇炎、舌炎、口角炎、眼角膜炎等。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动物性食物中含量较植物性食物高。动物肝脏、心、肾、乳类及蛋类食物中含量尤为丰富,豆类食物中也较丰富,绿叶蔬菜和野菜中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2,精米、精面中含量很低。
V B2与能量代谢有关,供给量随热量而定,一般成人按0.5mg/1000kcal 供给。我国RNI成人男女分别为1.4 和1.2mg/d。
尼克酸,维生素PP,维生素B5、抗癞皮病维生素,是维生素中较稳定的,不怕光、氧及热,对碱也很稳定。
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成分。有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及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
膳食中的烟酸主要以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形式存在,消化后被小肠吸收。吸收后以烟酸的形式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又转化为辅酶Ⅰ和辅酶Ⅱ。广泛分布于全身,但不储存。
缺乏时糖代谢受阻,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使神经功能受影响,引起癞皮病(pellagra)。典型症状为皮炎(dermatitis)、腹泻(diarrhea)和痴呆(dementia),又称“三D”症状。
肝、肾、瘦肉、鱼以及坚果类中含量丰富;乳、蛋中的含量虽然不高BG大游,但色氨酸较多,可转化为烟酸;谷类中的烟酸80%~90% 存在于它们的种子皮中,加工影响较大。玉米含烟酸并不低(10mg/100g),远远高于小麦粉(0.4mg/100g), 但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容易发生癫皮病。
与热能需要量成正比,而且为VB1、VB2供给量的10倍,成人应按5mg/1000kcal供给。我国成人男女AI 分别为14和13mg/d。
作为很多酶的辅酶参加多种代谢。如转氨酶、脱羧酶、脱氢酶、合成酶、羟化酶等。
分布很广,如谷物、蔬菜、肉、蛋、奶等,肠道细菌也可合成一部分。一般不会缺乏。
作为一碳化合物的载体参加代谢,在氨基酸代谢,嘌呤、嘧啶合成,进而对蛋白质、DNA 和RNA合成有重要作用。为各种细胞分裂、增值和组织生长所必需。在维护神经系统发育、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强皮肤活力等方面有重要功能。
巨幼红细胞贫血(macrocytic anemia):缺乏叶酸时,引起红细胞核酸合成受阻,红细胞发育发生障碍.
胎儿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NTD):叶酸能携带“一碳基团”提供合成神经鞘和神经递质的主要原料。症状表现为脊柱裂和无脑畸形。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乏叶酸会使同型半胱氨酸向胱氨酸转化受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品中,肠道中的细菌也能合成少量。动物肝脏、豆类、各种绿叶蔬菜富含叶酸,如猪肝含236μg/100g,黄豆381,菠菜347。谷类和其他蔬菜、水果含量较少,肉、鱼、乳等含量很少。
相当稳定,在中性溶液中耐热。但强酸、强碱、日光、氧化剂和还原剂均能使其破坏。
甲基转移作用: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应;可将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移去形成四氢叶酸,利于嘌呤、嘧啶的生物合成。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预防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有正常的胃液分泌。胃黏膜变化时容易引起维生素B12障碍性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其中肝脏中含量最为丰富(达20μg/100g以上);鱼、贝类、蛋类其次;乳类含量很少;植物性食品中基本不含。豆类经发酵后可形成B12 。(十一)泛酸(遍多酸,维生素B3)
对酸、碱和热不稳定,但在中性溶液中稳定,一般温度下蒸煮,损失很少,对光和空气都比较稳定。
缺乏VB3 时可出现过敏,足底灼痛、肌肉痉挛、容易疲劳、胃肠道不适及肾上腺功能不全等症。
广泛分布于食物中,酵母含量特别丰富;肉类(尤其心、肝、肾)、蘑菇、鸡蛋、坚果类很丰富;大豆粉和全谷粉含量次之;果蔬含量相对较少。肠道细菌也能合成一部分。一般不致缺乏。
化学性质较活泼,是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遇热、碱和微量的铜、铁离子可加快其破坏速度。
3)调节胆固醇的代谢。可参与类固醇的羟基化反应,促进代谢进行,如胆固醇转变成胆酸、皮质素、性激素等。
4)参与合成神经递质。只有V c充足时大脑中才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5)其他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对机体有解毒功能;能阻断消化道亚硝酸胺致癌物的形成;参与肉碱合成等。
维生素C主要通过扩散或者以钠依赖的主动转运形式在小肠上部被吸收,经门静脉、肝静脉输送至血液中,并转移至身体各组织。其分布以脑下垂休、肾脏中维生素C浓度最高,其次是眼球、脑、肝脏、脾脏等部位。
骨发育不全或退化。维生素C缺乏引起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导致骨质疏松。
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瓜果。一般叶菜类含量比根茎类多,酸味水果含量比无酸味的水果多。动物食品中一般较少。Vc 在贮存、加工、烹调处理中极易破坏。
概念:人体中C、H、O、N 构成有机物质和水(占体重96%),其余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无机元素(4%),称无机盐。
?微量元素:人体必需Fe、I、Cu、Zn、Se、Mo、Co、Cr、Mn、F等10种;人体可能必需Ni、Si、B、V等4种;具有潜在毒性Pb、Cd、Hg、As、Al、Sn、Li 等7种。
成人(60kg)体内含钙量约1.2Kg,其中99%与磷形成盐集中于骨骼和牙齿。其余1%的钙或与柠檬酸螯合或与Pro 结合,但多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液及血液中。
在小肠主动运输与被动(扩散)运输。维生素D、乳糖、蛋白质均可促进钙吸收;植酸、草酸、脂肪、纤维等影响钙吸收;钙的吸收还与年龄、机体状态有关,如婴幼儿、青少年和孕妇生理需要量大,钙吸收率高,婴儿、儿童、老人对钙吸收率分别为50%以上、40%、15%。
钙与其它矿物质存在拮抗作用和相互干扰,如钙过多可抑制铁、锌、镁等的吸收和利用。
钙的良好来源是乳及乳制品,不仅钙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也高。小虾、小鱼、海带含钙丰富。蔬菜、豆类钙含量较丰富,而谷物、肉类、水果含钙低。
磷在膳食中分布广泛,因此磷缺乏在临床上少见。过量的磷可引发低血钙症,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强,手足抽搐等。
磷在食物中分别很广,瘦肉、蛋、鱼(子)、动物肝、肾中含量都很高。海带、芝麻酱、花生、豆类、坚果、粗粮中含磷也较高。
成人体内含铁0.04‰,约4-5g。功能性铁约占70%~75%,其中血红蛋白铁占65%~70%,肌红蛋白铁占3%,血红素酶类占2%。贮存铁约占25%~30%BG大游。
主要以二价铁形式在小肠内吸收,吸收率约为10%。机体膳食摄入的铁有90%从肠道排出。但各种食物间差异很大,动物性食品中铁吸收率一般高于植物性食品,例如牛肉为22%、动物血为25%、鱼肉为11%,鸡蛋中铁的吸收率低于其它动物性食品,在10%以下。植物性食物如玉米、大米、大豆BG大游、小麦中的铁吸收率仅有1%~5%。
长期铁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易患人群为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妇女、老年人。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记忆力减退;患儿易于烦燥、呆滞,对周围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成人冷漠呆板;面色、口唇粘膜和眼结膜苍白,心慌气短,头晕眼花;怕冷等。
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全血、肉类及大豆、黑木耳、芝麻酱等;瘦肉、蛋黄、鱼类含量较多;乳类、蔬菜、水果含量较少。每100ml牛奶仅含铁0.1-0.5mg。
成人体内锌含量约2~3g,分布于各种组织器官中,以肝、肾、肌肉、视网膜、前列腺含量高。血液中75%~88%的锌存在于红细胞中。
食物含锌量因地区、品种有较大差异。动物食品一般含锌较植物食品高,较多的有牡蛎、胰腺、肝、粗粮、干豆、坚果、蛋、鱼、肉。牛奶含锌少。蔬菜、水果含锌较少。
成人体内约含碘25-50mg,其中约15-20mg 存在于甲状腺中,其它则分布在肌肉、皮肤、骨骼中,以及其它内分泌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碘与血清蛋白结合(PBI)在血中转运。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这对胚胎发育期和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尤为重要
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大脖子病。多发生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山区或不易被海风吹到的地区。
克汀病:也称呆小症,流行于地甲肿较严重的病区,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表现出智力低下,生长发育停滞,身材矮小,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下肢痉挛瘫痪等。
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心率加速、气短、急躁不安、失眠、腱反射亢进,手、舌、眼睑以到全身震颤,怕热多汗,代谢和食欲亢进等。因其常有眼球凸出,故亦称为凸眼性甲状腺肿。
含碘最丰富的食物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鲜鱼、干贝、淡菜、海蜇、龙虾等,其中干海带含碘可达240mg/kg。无条件地区可采用加碘食盐(NaCl:KI=2-5万:1)。植物含碘最少。
成年男子(70kg)含硒约14-20mg,指甲最多,其次为肝和肾,肌肉和血液中含硒量约为肝的1/2 或肾的1/4。食入的硒被肠吸收,3h后入血,通过肠道和肾脏排出,尿中排出量约为摄入量的20%-50%,皮肤也可排出微量。
克山病,是一种从心肌坏死为特征的地方性心脏病。其易感人群为2-6岁的儿童和育龄妇女BG大游,用亚硒酸钠预防已取得成功。
肝、肾、海产品及肉类为硒的良好来源。尤其鱼子酱、海参、牡蛎、蛤蜊、麦胚含量丰富。营养学家提倡补充有机硒,如硒酵母、硒蛋、富硒蘑菇、富硒麦芽、富硒天麻、富硒茶叶、富硒大米等。
水对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性仅次于氧气。1 个绝食的人失去体内全部脂肪、半数Pro,还能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断水,失去体内含水量的20%,很快就会死亡。事实上,人体内只要损耗5%的水分而未及时补充,皮肤就会萎缩、起皱、干燥。
水约占成年人体质量的65%。人体水分含量受年龄与性别影响,一般男性体水分含量多于女性,年幼者高于年长者。新生儿体内水分含量可达体质量的75%,而老年人体内水分仅占体质量的50%。
水在人体各组织中分布并不均匀,骨骼和软骨含水约22%,脂肪组织含水20%左右,肌肉中含水76%,血液中水分高达83%。因此,肌肉发达、体型消瘦者体内水分含量高于肥胖者。
人体内总水分按其分布,可分成两部分:(1)细胞内液:聚集在细胞膜内,占人体内总水分的55%;(2)细胞外液:占人体内总水分的45%,这部分液体亦称体液(血管内、细胞
婴幼儿每1kg体重,每天需水110mL;少年儿童每1kg体重,每天需水约60mL;成年人每1kg体重,每天需水40mL。所以,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每天需水约2500mL。
液态食物,通常人一般通过饮水摄入约1400mL水。但大量出汗,日需饮水可达5000mL。固态食物,成年人正常膳食中固体食物产生约800mL水,占人体需水量的30%左右。
代谢水,即三大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在体内氧化时,每100g碳水化合物产水60mL,蛋白质产水41mL,脂肪产水107mL,混合膳食每天产水约3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