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
食品营养学论文(BG大游精选5篇)
发布:2023-08-25 11:09:06 浏览:

  BG大游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相关恶性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上升至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毒素、食品掺假以及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等方面,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食品安全相关事件的发生,2001年至今,一些工、农科院校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也相继设置了该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作为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衔接学科。因此,如何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是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医学背景知识、提高对医学相关课程兴趣的关键。本文在对该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调查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

  选择潍坊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共计102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四毕业班学生(半年实习)48名,在读学生54名。另外选择38名代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设置调查。

  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安排、课时安排、授课方法与手段及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其中课程内容设置部分每个条目给出非常有必要、较有必要、一般、没必要四个选项,并依次赋予分为4、3、2、1,得分越高,认为越有必要开设相关内容。问卷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采用自填问卷的形式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共15章内容,平均得分3分以上的12章,占80%,2~3分的3章,占20%。排在前10位的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公共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及预防、特殊人群营养、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较普遍,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和老师对疾病与健康的关注度大于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关注。

  三类调查对象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各章内容必要性的认识不一致的有:在读学生认同度高于毕业生的有食品营养学绪论、营养学基础、临床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毕业生认同度高于在读学生的有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毕业生认同度高于教师的有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各类食物营养价值、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毕业生、教师、在读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各章内容必要性的认同见表1。

  三类调查对象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认同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教师与毕业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65,教师与在读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76,毕业生与在校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0.60。在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生活事例中。在校学生对课程内容认同度与老师最接近,相关系数为0.76。毕业生也经历了在校学习的过程,但经过在食品、疾控、检验等相关行业的实习,接触和处理了当前社会最新的、最贴近生活的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事件,其对这门课程的意见和教师、在校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65、0.60。

  1.学时安排。本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营养学绪论学时数为2学时的占52%,营养学基础学时数为5~6学时的占69%,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46%,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52%,公共营养学时数为2~3学时的占81.4%,特殊人群营养学时数为4学时的占55.9%,临床营养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70.6%,营养与疾病学时数3~4学时的占100%,食品污染及预防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92.2%,食品添加剂及管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61.8%,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学时数为2学时的占57.8%,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95.1%,食源性疾病及预防学时数为4~5学时的占5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学时数为2~3学时的占81.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时数为3~4学时的占62.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设定理论课程为3时,每部分内容的学时数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见表2。

  在食品营养学绪论、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活性成分、特殊人群营养、食品污染及预防、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等几章内容的学时安排上基本一致的。各类食物营养价值、公共营养、临川营养、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新技术及卫生问题课、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几章内容的学时安排上,教学大纲中安排的学时数少于调查结果,学生要求相应增加。原因可能为这些内容既涉及到营养又涉及到疾病,营养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可深刻了解本专业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根据调查结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各章节的学时数可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的积极性,更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加强对社会、人类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好的体现医学院校为背景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势,有利于扩宽就业途径。

  2.课程安排。根据本次调查,7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授课时间应该安排在第3学期,该结果和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致。宁波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开设在第4学期,第三学期主要学习食品及食品工程相关课程,这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依托的学校的性质有关。医学院校医学是强项,培养的学生是体现医学背景,掌握医学知识和食品检测技术的宽口径人才;而工科院校食品工程是强项,培养掌握各种检测技术、食品研发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

  7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导入法非常适用于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维生素C这节内容时,将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图片及视频,以及维生素C缺乏时出现的症状的图片、视频引入课堂内容,利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讲解维生素C的特点,生理功能,缺乏的原因,缺乏导致的体征及疾病等内容。把食物与预防疾病紧密联系起来,既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对食品相关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其对医学相关课程的兴趣,有利于体现医学院校以医学为背景、预防为背景的专业特色。

  本次调查中有3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速度太快,跟不上。这可能与学生刚开始接触医学相关内容有关系,可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具体内容及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重点内容可利用多种教学法优化组合、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演示视频、多媒体课件和工业检验录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践行“浸入式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45%的同学认为可建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及参考资料等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站。这样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信息,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随时在网站上留言、提问,以便教师及时解答,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好这门课程的衔接作用。

  本次调查的102名学生中有40%学生认为应多开设传统的营养学实验,58%学生认为应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实验技术手段,30%学生认为应多开设案例讨论,把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定既要有传统的营养学实验,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又要有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现代实验手段,还应把食品安全问题与人类健康紧密联系起来。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环节雷同化程度高。同一专业的低水平、无差别、重复性建设,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一方面极大地加剧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为此地方高校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专业特色是保持专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驱动力。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有其特色,即有效利用本校资源,加强医学相关内容的教育,在课程、实验、实习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既懂食品知识,又懂医学知识的复合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使学生成为掌握医学、营养学、卫生学、食品安全学以及食品检测技术,熟悉GMP、HACCP等国内外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法规,熟练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有着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技术监督局、海关、食品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与食品相关单位从事食品质量监控、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工作,也能够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BG大游。而且BG大游,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目前,国内高校的外语基础教学和现行的专业外语教学还不能全面胜任培养专门学科和专业领域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领域内适量的外语教学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但限于全外语教学师资和学生学习的较大障碍,双语教学以外语比重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过渡的教学特色,成为较优的教学模式选择。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笔者通过数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体会到,该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实现了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及提高学生通过英语听说吸收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此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验到先进的课堂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融合带给学生的人文气息及人文启发,如国外饮食特色、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消除种族歧视等。

  双语教学应选用本学科在教学及科研上反映国际最新成就、应用广泛的国外原版及国内优秀教材。笔者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采用了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该教材在北美使用广泛,不但提供了营养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探讨了许多营养学的前沿问题,而且语言明了,论述逻辑性强,图片清晰、美观,人文气息浓郁,具有极强的兴趣性和可读性。教材中的数个营养学争论激发了读者对运用营养科学知识解决营养问题的探知欲与探索动力,有助于学生利用书本信息超越教室空间,解决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相关疑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该教材的“争论”专题探索了现有营养知识范围之外的世界,深入讨论了当前营养科学话题和营养学不断涌现出的各种存在争议的问题。例如,要解决一些围绕食品安全、减肥食品的有效性、食品奸商以及人们对于肥胖认识的态度等紧迫问题;食物中植物化学物质的科研工作与消费者在这方面对于指导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新的食品工艺以及农业如何确保提供高质量食品的方法等问题。但是,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存在学生学习背景、民族文化及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本土《食品营养学》母语优秀教材应与原版教材相互补充,各取所长,有机结合。本土优秀教材往往根据我国的教育习惯、思维方式、教学实际要求及大纲编写,具有符合国情的特点。原版教材与本土教材结合,要求教师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及增补,以本土研究成果丰富原版教材的理论内涵。

  教材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自编教材也可以作为双语教学教材的来源,只要它适应本学校、本专业领域实际情况,适应本专业学生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具体需要。但无论采用何种教材,教师都应对教材文本进行融合和理解,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的理解与认识,然后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背景知识结合。教师还应根据课程需要,丰富教材文本资源,包括文字或图像内容。

  根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教师师资背景及教学具体环境,可以采用多层次语言安排方式。可以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如营养素密度、限制氨基酸、必要的氮损失、葡萄糖的抗生酮作用、蛋白质互补作用、葡萄糖的节约蛋白质作用等名词、术语及解释采用英语语言来定义;可以是汉、英两种语言并重,教材以英语教材为主,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均显示英文,作业、考试命题及作答比例各占一半;可以是英语为主,英语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考试命题的比例占优势,教材及板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全英文。汉英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应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目标为依据灵活确定。

  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比重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部分内容英文讲解、教学难点用汉语解释、中英文对照的“交错式”双语教学方式,甚至是不同章节采用不同层次的语言安排方式。多媒体课件中以英文为主,但重要的专业概念及术语辅以中文注释,在教学课件中将同一专业术语分别以两种语言的经典概念列在同一页面上,便于学生理解和比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合理的中英文并存。

  适时、适量选择“食品营养学”相关英文网站的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穿插人双语教学,并提供相关网址供学生课外浏览辅助双语学习,有助于学生接触到食品营养学前沿进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双语教学的创新性。比如,搜索近期大量的包括植物化学物质在内的关于疾病和营养的科学和医学摘要,可以登录网址ncbi.nlm.nih.gov/PubMed/;美国食品协会提供了有关“fatsoils and cholesterol”(脂肪、油类及胆固醇)的信息,请登录/cgi/search.cgi;食物和农业组织和世界健康组织(FAO/WHO)提供“other nutrient standards”的信息:t D

  此外,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如各种营养缺乏病以实例图片展示),强化教学效果。

  在“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文是教学媒介语BG大游,是专业信息的载体,切勿用语言翻译替代学科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课程学习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目标。以降低学科知识含量、教学质量为代价推行双语教学是本末倒置。

  教师和学生都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切勿放弃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单方独自,学生话语缺失,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知识生成能力变弱、创新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放慢双语教学的授课进度可以方便学生理解,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可能因此而打破。切勿将原有教学内容全部用于双语课堂教学。应将重点及难点内容课堂讲解,非重点内容留作学生课后自学,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拥挤、课堂节奏过快、重点内容讲述不透、课时不足等实际问题。

  食品营养学以营养的基础知识、食物营养、营养与人群健康、公共营养、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工程为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食品营养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非常重要。目前,中国人85%死亡原因是由于慢性疾病造成,如学生中存在不吃早餐、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健康危害很大。因此,该课程授课宗旨不仅灌输学生食品营养学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营养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起膳食营养,学生选修《食品营养学》的部分原因正是出于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对营养学知识的需求。因此,通过开设公选课《食品营养学》普及营养学知识非常有必要。

  目前BG大游,食品营养学的公选课可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内容多,课时数少,来不及采取多种教学手法结合进行授课;而学生通常来自各专业,对食品营养学的内容了解程度千差万别,面对这门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知识点散的课程,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同时,根据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和重视应用”的教改精神,有必要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其对营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使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能更理性地分析各种新兴的营养学观点,线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1]。

  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2]。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2],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3]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BG大游,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

  《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首先在主体课件内容的编排上,以教材为主,但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大体理出所需讲授的主线。比如先概述食物的选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提出营养素摄入的一些标准,接着分章节讲述几大营养素。而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内容时,又可以先提出几个与之相关、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内容,且对每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目标。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典营养学教材的编排[4],如在提到食品的选择和人们的健康这一章,就每一块知识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学习目标,如一顿合理膳食餐的五大特征,如何养成一个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会辨析一些来源于不同信息渠道的错误营养信息等。不难发现,这些学习目标并非过分挖掘专业的深度,而是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且易于理解与实用。除此之外,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及实用的信息。比如讲授食品维生素章节时,可通过视频先介绍这些维生素被发现的过程,在了解过这些维生素被发现前引起的种种疾病后,学生便对其功能有个较深的印象。结合生活,可介绍VC和感冒之间的关系等。再如介绍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可将目前较为热门的相关的食品安全学内容融入其中。如介绍完各类蔬菜的营养价值后,可补充介绍蔬菜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由此便可以再介绍一些如何清洗果蔬,探讨下隔夜菜是否能吃等一些问题。再如还可以介绍一些前沿且实用的营养学知识,如食品营养计算器、食品营养标签与食品标签通则等话题。

  各类知识的引入,特别是和学生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些问题探讨,可大大丰富原本枯燥的理论体系,生动活泼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 戴波,刘华戎,彭云.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23-24.

  [2] 刘永峰,李建科,朱彩平.PBL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8):160-161.

  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